NO.1原生缸岱簏之溪开缸记:从泰山灵感出发,打造独特水下景观
NO.1原生缸《岱簏之溪》开缸记 上【开缸前的准备】找灵感、找素材、找资料“会当临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,这句话
缸体入手
逛水族市场时,我注意到一个特价超白缸。询问价格后,仅600元便成交。起初,我计划将其打造为水陆或沼泽缸。然而,看到今年长城杯的报名海报,我灵感迸发,决定改为原生缸。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充满自然野趣的水族世界在向我召唤。
原生地探索
为了营造更逼真的自然场景,我再次踏足泰山北麓的某条溪流。此地风景宜人,人迹罕至,溪边散落着众多小泉,是模拟的理想场所。我携带着水下防水装备、导电率测量工具以及PH值检测仪,准备深入探究。站在溪畔,我感到与自然的联系更加紧密,为后续的景观创作积累了大量资料。
造景方案设计
方案一的核心是一块三分之二悬空的巨石,其下方还有一个小泉,那景象在想象中格外迷人。为了这次造景,我做了充分准备。由于所选石材既多又硬,我特意制作了底座的支撑结构,以保护缸底。内骨架我选用了路边捡来的红砖,这样既经济又牢固,而且承重力强。当我将巨石放置上去后,它稳如泰山,一动不动。
基础布置
底沙至关重要,需粗细兼备,才能营造出自然的景观。在底沙上摆放形态各异的石块,与后方的石堆形成环境上的过渡。倒入清水后,我细致地清除杂质,眼见水质逐渐清澈,内心充满了期待,渴望接下来的工作能迅速进行。
生物引入
我后来多次回到原产地,逐渐引入了多种“软素材”以及各式鱼类、虾类和螺类。水绵是生态活力的根基,既是鱼儿的食物来源,也是它们的庇护之地。然而,它对环境的要求颇为苛刻,我在原产地采集的藻种活性不高,一个多月过去了,水绵仍未出现。无奈之下,我再次前往彩石溪桃花源段采集藻种,并带回了落叶和枝条,希望能加速水绵的生长。
后续维护与期待
三天后,《岱麓之溪》里出现了水绵的踪迹,但我仍旧担忧它比赛前不能长到理想状态。每天早上五点,我开启灯具,晚上八点关闭,以确保缸内不滋生令人厌烦的杂藻。我期望这个充满济南特色的原生缸能在比赛中展示其魅力,记录下我这段奇妙的造景经历。
大家认为我的这个原生鱼缸能否实现预期的效果?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意见,同时别忘了点赞并转发这篇文章!